最近公司在整理一些過往新產品研發的銷售成果與檢討。歸納出幾個很有趣以及我認為可以透過一些方式改善的點 首先來談談實體產品的困境我碰過的大致會有三種 開發時間很長 初期不確定性高,後期變更成本高 產品沒有受到當初預期的客戶迴響 我逐一來解釋這三項 實體產品研發從開案到正式發表所需時程少至半年,多至2年。實體產品通常需要經過好幾個階段的驗證。以我在的熱融膠產業來說,單是在實驗室階段要找到對的化學配方可能要花3個月至半年。再來還要經小批試產與大量試產又會花數個月。如果原物料是台灣自產的,交期時間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國外進口,那時間就會驚人地疊加上去。如果產品方向沒有抓對,很有可能花了一年半載上市結果不是市場要的東西,這就會是一個失敗的產品專案。 多數產品專案在初期都是需求不確定性很高。很多時候客戶只是丟出一個很主觀感受的需求,例:要手感軟一點、更有彈性一點、更有質感一點,這類需求有時很難用數字或是特定測試方法去量化成果。或者面對一個需求,有很多種潛在解決方案但不知道哪個會是客戶在性能與成本上最終能接受的。而實體產品的研發另一個困難點在於規格特性有時環環相扣,如果是在很專案後期才提出變更,要付出的變更成本幾乎是等於整個打掉重練,回到實驗室階段。

想提高實體產品開發成功率,你可以試試以下方式
想提高實體產品開發成功率,你可以試試以下方式

最近因為在台灣的一連串公衛事件發生,許多比較有英語能力的人就去爬文看他國的做法是什麼,然後反問台灣政府為何不能照做。下面的留言就會有一長串的留言在爭吵。其實這種現象很常發生在我們的身旁,小至為什麼隔壁王太太使用某個藥方治療她的症狀有效,怎麼我用就沒效。大至為什麼那家企業用這個策略方法成功,可是我公司用了問題反而更多。 很多時候我們在考量這些建議抉擇時只見到結果,但忘了去看背後還有很多要考量的因素。若是要考量別人的作法是否適合自己時,記得要先去考量兩個層面: 目的與條件 目的 目的顧名思義就是做這個抉擇想要得到什麼成果,為何要做這件事。每個人做其抉擇都有想要達到的目的。就算是同一個抉擇,不同人做也會帶著不同的目的。舉個例子,選擇去墾丁海邊玩。有的人目的是為了玩水,有的人是為了看海,有的人是為了看帥哥美女。當帶著不同目的時,雖然都是去海邊,獲取的東西會不同。 再舉一個比較生活的例子。都是買一隻台積電股票,每個人的目的就會不同。有人打算想放長期投資、有人看上它的穩定季配股息(雖然殖利率蠻低的)、有的是想炒短線。帶著不同目的投資時,就會需要用到不同的評估方式。而這可能是別人不會主動告訴你的。

別人的成功作法不一定適合你
別人的成功作法不一定適合你